
2011年11月13日下午2时30分,父亲带着对这个美好世界的眷恋与世长辞,永远地离开了热爱他的家人和朋友们,享年89岁。
父亲刘友樵祖籍福建福州,1922年11月27日出生于北京。1945年北平辅仁大学生物学系毕业,1950年北京辅仁大学生物学研究所硕士毕业。曾任北平辅仁大学生物系助教、天津南开大学生物系助教和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助理员。
父亲从一而终地热爱着他所从事的昆虫研究事业,他历时25年,跑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名山大川,也去过无数人迹未踏的穷乡僻壤,采集小蛾类标本达5万余号,发现小蛾类百余种,发表各类论文35篇,其中有5个新种和3个新亚种的研究项目获中国科学院一等奖。
1986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2 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87父亲退休,但他依然是生命不息,工作不止。退休后继续坚持研究工作20年,在此期间发现新种110个,发表论文27篇,出版书籍和科普作品33册。
父亲不仅学识渊博,工作作风严谨细致,还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
1952年他参加九三学社,作为一名民主党派成员,一贯认真履行职责。曾任动物所九三学社小组长、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国科学院主任委员。
父亲曾任中国昆虫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1992年,第19届国际昆虫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他任组委会委员兼会程委员会主席。从1988年开始,经过四年精心筹备,大会共组织了18个学组、198个研讨会。大会规模宏大,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仪式,38个分会场分布于国际会议中心等各个地区,由国内外2304 位昆虫学专家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是我国规模空前的一次学术盛会,也被誉为国际昆虫界一次高质量高水平的盛典。
父亲还曾任森林昆虫学会第一届和第二届理事、中国动物志编辑委员会委员、全国自然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昆虫部分副主任、《昆虫知识》杂志主编、《中国昆虫科学》杂志副主编、《中国森林病虫》杂志顾问和《昆虫分类学报》编委等多项职务。
1980年以来,父亲曾以访问学者身份出访英国、荷兰、丹麦、德国和日本,结识了许多国际同行友人,并和国际同行们合作在国外刊物上发表多篇小蛾学研究论文。
父亲不仅在事业上成绩斐然,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为人处事方面也是我们的楷模。他为人正直谦和,温文尔雅,知书达理,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他一生都保持着仁慈、包容、平和的心态,善良随和,幽默风趣,享有极好的人缘。他的好朋友遍布海内外,充分体现了老一代知识分子虚怀若谷、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优秀品质,受到广泛的尊敬与爱戴。
父亲一生自始至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从不与人计较物质和金钱等身外之物,同时,他开明豁达,能包容各种不同的观点。父亲的一辈子是用他那无私博大的胸怀善待他人的一辈子。
父亲怀有强烈的家族荣誉感和责任心。改革开放以后,他不辞劳苦,花了数年的时间,通过一点一滴的收集,精心地整理了我们的曾祖父、民国政府首代海军总长刘冠雄的后代这个数百人的大家族的复杂的关系结构,终于做成了刘家大家谱,使我们这个大家族的联系更加紧密。他用自己的力量为整个家族的子孙后代奉献出了无价的精神财富和遗产。
父亲对我们子女也无比慈爱,他养育了我们,哪怕是在混乱的文革特殊历史时期,父亲也一如既往忍受着各种屈辱和迫害,从无懈怠过对子女的培养和关爱。父亲把我们从不懂事的小孩子培养成人,直至自立。他对子女要求很严,告诫我们不要依赖家庭,鼓励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我们各自有了家庭后,父亲也还总是挂念着我们和我们的后代。他是一位好父亲、好祖父、好外祖父。
父亲安详地走了,您对我们的爱将笼罩在我们的头上,绵延数十年,直至最后一刻,使我们享用不尽。请带着我们对您永远的感谢、敬仰和怀念,一路走好,我们最最敬爱的好爸爸。
您的儿女: .
景东,景红,景齐